政法学院 (咨询电话:68903479 68902608)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原北京师范学院于1955年设立的政治理论教研室。经过几十年的传承、积淀和发展,学院已形成了良好的人才培养传统,建立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为首都北京乃至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党政、司法及国有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学院下设哲学系、法律系、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绩和新突破。
政法学院是北京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阵地,涵盖哲学、法学和社会学三个一级学科。现有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有哲学、法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和法律、社会工作2个专业硕士授权;有哲学、法学、社会工作3个本科专业,均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点。
学院以“崇德求真,知行合一”为院训,以“正直、诚毅、日新、博达”的学生品格为培养目标,着力打造优质的学生成长成才平台,倡导和鼓励学生开展广泛阅读和社会实践,涵养“勇于探索钻研、乐于担当奉献”的学院文化。
哲学
四年制本科 授哲学学士学位
专业简介:哲学系成立于2005年,2020年哲学专业获批教育部“双万计划”北京市双一流重点建设专业。哲学系现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招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科技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等方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为本科学生提供了较宽的上升渠道。哲学系有比较强大的师资队伍,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96%,其中在国外(境外)获得博士学位教师约占20%,具有一年以上国外研修经历的占40%以上。本专业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要求,主要培养具备较高的哲学思维能力和较好的哲学人格素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科学、文化以及其它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核心课程:本科课程内容丰富,结构合理,除涵盖以上8个方向的相关课程,还开设哲学导论、经济、政治、戏剧、教育哲学等课程。
专业特色:哲学专业拥有一支精干高效的教学、科研队伍,师资力量雄厚,本科四年设导师制,施行“小规模、一对一、高质量”的科学化、精细化培养模式。通过四年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文史哲、数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深入掌握哲学基本理论和哲学史、哲学分支学科知识;基本掌握原典阅读、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论文翻译和写作,以及调查研究的基本技能。
就业方向:近年来,本专业学生升学和就业情况良好,升学率在全校各专业名列前茅。毕业去向包括出国深造、保送或考入国(境)内外知名高校,进入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教育科研、行政事务管理、文字编辑等工作。
法学
四年制本科 授法学学士学位
专业简介:法学专业建立于1986年,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81%,具有一年以上国外研修经历的占70%。同时,拥有一支以法官、检察官、律师为主体的外聘教师队伍。2020年本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成为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目前,拥有法学一级学科和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与多家法院、检察院共建了教学科研基地。北京市法律援助基金会、北京硅谷置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本专业设有“柳文超法律学子”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资助贫困学生从事法律学习与实践。
核心课程:本专业主要开设宪法学、法理学、刑法、民法、商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经济法、知识产权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近二十门专业核心课程;同时还开设合同法、模拟法庭、婚姻家庭法、证券法、票据法、犯罪心理学、刑法案例研究等二十余门专业方向课程。在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上,构建起通识基础与职业定向相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
专业特色:通过“双主体教学”、“探究式课程”、“本硕互动”等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强化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以“庭审观摩——案例分析——司法见习——模拟法庭——司法实习”为主线,以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方法、法律诊所、专业实训等为辅助的实务教学体系。本专业致力于国际化法律人才的培养,与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多所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与教师研修合作关系。2019年,与英国亚伯大学签署了“3+1”本硕连读合作培养协议,本科生可以自愿申请参加该项目,在首都师范大学三年完成全部课业要求,取得学历学位证书,且英语达到雅思6.5,可申请就读学制一年的英国亚伯大学法学硕士(LLM)研究生,完成全部课业要求,可取得英国亚伯大学颁发的硕士学位证书。
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具有法律实践技能的宽口径、复合型法律人才。近几年来,本专业毕业学生去向包括出国留学、攻读研究生,入职公、检、法等国家机关,在律师事务所、国有企业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法律服务工作。
社会工作
四年制本科 授法学学士学位
专业简介:本专业是全国第二批设立的社会工作本科专业(2002年),是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建设专业,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88%,具有一年以上国外研修经历的占80%。,拥有多名具备广泛影响力的国家级专家和行业领军人才,自建多个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研究院,熟悉国内外行业领域最新发展动态。立足于服务首都、服务全国的社会建设事业,旨在培养具备较强的社会工作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善于分析社会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能在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等领域,从事社会管理、社会政策研究、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本专业已建立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并联合国内外一流学者、实务工作专家共同讲授核心课程,并在国际通行标准基础上安排有督导的专业实习。
核心课程:主要课程:社会学、社会工作导论、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理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心理学概论、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社会心理学、社会政策、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社会统计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问题概论、学校和青少年社会工作、矫正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等。
专业特色:利用学校和学院多学科优势,本专业与教育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开展跨专业合作,建设了“司法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等优势方向,并与最高检、团中央、民政部、市区级教委、司法等部门建立广泛的专业合作关系。通过实施“班主任+导师”制的小班化教学,开展学生国际化、个性化培养,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近年本科生参与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多次获北京市级以上奖项,位居学校前列;获得过中国社会工作最高级别优秀学生奖,位列高校前列。本专业同时开设双语课程,带领学生赴英、美、中国香港等地学习。本专业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研究生升学率高,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就职单位包括各类学校、各级政府机关、医院、社会工作事务所等;最近3年深造高校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国内外一流高校。
就业方向:社会工作综合运用多学科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体、家庭、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发表重要文件支持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就业前景日益广阔。学生具有广泛的适应能力,政府部门、学校、医院、社会组织、企业等。
哲学(教育学双学士学位项目)
四年制本科授双学士学位(哲学、教育学)
专业简介:哲学(教育学双学士学位项目)于2022年设立,立足首都师范大学哲学与教育学两个本科专业丰厚的教学科研资源,培养具备基础的哲学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又能熟练掌握教育学基本理论与方法;既具有深厚人文关怀、博雅学术兴趣和以逻辑思维和方法论为核心的哲学素养,同时又能够热爱教育、具备一定教育理论和实践基础,以及跨学科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拟每年招收本科生4名。
核心课程:哲学方面开设哲学导论、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科学技术史等核心课程,教育学方面开设教育基本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管理学、课程论、教学论等核心课程,以及教育哲学等跨学科交叉类课程。学生还可选修数理逻辑、心灵哲学、认知科学方法、教育人类学、现象学教育学专题、比较教育学等特色课程,并参加教育学院组织的教学实习活动。
专业特色:跨专业联合培养哲学与教育学复合型人才。哲学专业为“双万计划”北京市一流专业、北京市一级学科重点培育学科,教学团队和课程体系完备,教学质量优秀,除中国教师外,常年聘用外籍教师,毕业生多保送或考取国内外一流院校继续深造。教育学专业始建于1987年,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序列,于2019年成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目前在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科共建世界一流教育学科,教学科研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
就业方向:本项目培养具备哲学和教育学两个学科的理论知识,可以跨哲学和教育学领域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主要就业方向包括:具有逻辑学基本素养并可以承担中小学教学任务的高水平教师,掌握教育学基本方法并立志于从事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人文学科工作者,精通道德推理、人工智能、课程改革理论框架的高端教育管理人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