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专业介绍

信息工程学院 2023版5月更新

信息工程学院(咨询电话:010-68909606、68903443)

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1995年,是学校唯一的工科学院。在校本科生780余人,研究生300人。学院2023年招收人工智能(师范)、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其中人工智能(师范)和人工智能专业是在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全国第二批新增的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北京市特色专业。2020年,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批教育部“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点。

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应用技术”和“通信与信息系统”两个二级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学院现有教职工82人,多数教师为来自中国科学院、985院校以及国际名校的博士,其中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9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员34人;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3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高层次人才、北京市领军人才各1人。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服务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所有教授都承担本科教学任务。

学院学科实力雄厚,近年来获省部级科技技术奖5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课题、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项目、航天部卫星型号项目100多项,近5年科研经费超过1亿元。近5年学院教师与学生共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0余篇,包括IEEE TPAMI、IEEE TIP、IEEE TPDS、IEEE TC、AAAI、IJCAI、CVPR、ACM MM、ACL、HPCA等A类期刊和会议论文,获得ICCD等重要会议最佳论文奖,多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获得100多项国家专利授权和国际专利。

2009年“高可靠嵌入式系统技术”入选北京市首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1年“电子系统可靠性技术”入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12年“电子系统可靠性与数理交叉学科”获得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型基地,2013年“嵌入式计算机与安全验证”入选北京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2015年“轻型机器人与安全验证”入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15年“成像关键部件与安全验证”入选北京市首批高精尖中心分中心。良好的实验环境为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学院“信息工程”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电路分析》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了全国百余所师范院校电气信息学科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零的突破。

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创新能力,拓展国际视野。近年来,获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63个,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70余项。学生入学后实行导师制,鼓励高年级学生选择研究生课程作为选修课,此类课程在学生进入本院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可免修。优秀毕业生将被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学院与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签订了2+2联合培养协议,与加拿大埃德蒙顿康考迪亚大学签订了4+2本硕学位联合培养协议,同时学院也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交流访学。

学院专业设置符合首都支柱产业需求,均为就业前景最好的专业,多数毕业生在北京知名互联网企业、国企、政府部门等就业,师范生主要在北京市重点中学(超过50%的北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由我院培养)、教育管理等部门就业,连续多年评为就业先进单位。每年有超过30%的毕业生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攻读研究生学位,有约6%的学生获得免试推荐研究生的资格。

人工智能(师范)

四年制本科 授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简介:是培养具备人工智能专业素养和交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及高水平师资的重要基地。本专业在计算机科学和智能科学方向的研究及人才培养基础上,建设了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机器人、计算机视觉、智能信息处理等专业实验室;由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教学名师等教授学者组建优秀师资团队;侧重培养学生掌握人工智能领域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备运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应用能力、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服务于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教学能力。

核心课程:⑴人工智能专业知识及实践:人工智能原理、人工智能程序设计、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数据挖掘、模式识别与图像理解、计算机视觉、智能信息获取技术、智能教学系统、智能机器人、大数据处理等;⑵计算机系统基础及程序设计;⑶教师教育: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创新教育和实验教学实践等。

专业特色:秉承“立德树人”、“创新思辨”的教育理念,制定了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计划,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科研创新和教学实践能力等;充分利用本院“计算机应用技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轻型机器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精尖项目等资源,为学生提供高层次培养平台和多元化培养途径。

就业方向: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科技人才和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尤其中小学人工智能师资需求量巨大,但国内人工智能本科(师范)专业却非常稀少,所以人工智能师范毕业生就业具有宽口径优势。⑴可攻读本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或北京市全日制教育硕士继续深造。⑵在基础教育系统担任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信息科技学科教师。

人工智能

四年制本科 授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简介:面向国家战略和首都经济发展,承担培养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本专业建设了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机器人和计算机视觉等专业实验室;组建了由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教学名师、拔尖创新人才、北京市高层次青年人才等教授学者组成的优秀师资团队;侧重培养学生掌握人工智能领域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备运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创新实践能力。

核心课程:由人工智能理论方法及专业技术、计算机系统基础及程序设计和智能系统实践类课程组成。包括:人工智能原理、人工智能程序设计、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数学基础、数据结构、模式识别与图像理解、计算机视觉、算法分析与设计、智能机器人、智能游戏、知识工程、大数据处理与信息检索、人工智能实训等。

专业特色:秉承“厚基础,重专业,强实践,求创新”教学理念,制定了加强数理基础学习、拓宽专业方向复合知识、增强社会实践和创新研究的完善的教学体系;充分利用本院“计算机应用技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轻型机器人安全验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精尖项目等资源,为学生提供高层次培养平台和多元化培养途径;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建立了分层次培养学生的研究思维、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立体化培养方案。

就业方向:当前各行业各领域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⑴既可攻读本校“智能应用技术”或计算机学科硕士学位,也可攻读国内外其他高校相关专业博硕士学位。⑵在政府机构、教育单位、大数据研究中心、IT公司及企业技术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技术管理、智能应用系统及计算机软件研发。

电子信息工程

四年制本科 授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简介:是一个电子信息类的宽口径专业,是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具有覆盖面宽,多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个主干学科)交叉渗透,应用性强等特点。该专业是首都师大最早成立的工科专业之一,2000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办学经验。本专业具有一流的师资和教学环境,现已建成以国家级教学团队、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长城学者和北京市青年拔尖创新人才为代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另外,还具备一流的专业实验室与研究条件,与多个世界著名大学、企业建有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与发展空间。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控制及其电子实现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从事各类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的研究型和工程型专业人才。

核心课程:开设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如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另外还开设电子系统设计、信号与信息处理、嵌入式系统、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方向的选修课。大多数课程的理论学习有实验课支撑,同时单独开设综合实践课程。

专业特色:融合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嵌入式系统、人工智能应用等技术,具有知识密集、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强等特点。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出发点,采用双师型三层培养模式,注重系统知识体系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通过学科竞赛及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水平,为信息行业输送高新技术专业人才。目前,该专业以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科研平台为支撑,以国家级教学团队主要成员为核心,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以继续攻读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可以从事高科技IT、电子信息技术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也可以在科研院所、现代电子信息企业、公司等部门从事电子及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维护等工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年制本科 授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简介:培养学生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中,掌握坚实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自我更新和不断发展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生了解计算机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能适应国家及北京市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可在计算机软件、系统可靠性、智能教育等方面重点发展。本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北京市计算机专业评估排名第二。

核心课程:夯实计算机专业基础,如电路原理、图论、数理逻辑、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原理、编译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原理;充分的专业方向课程,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原理、机器学习、网络工程、软件测试、智能信息获取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及其仿真等。大多数课程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与之相对应的实验课程,还有专门的实践训练课程,如程序设计综合设计实践、数字系统综合设计实践、软件工程实践、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等。

专业特色: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北京市特色专业。既重视理论教学又突出实践能力锻炼,培养学生扎实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基本理论、分析设计方法及相关技术,掌握软件工程的管理方法、测试技术,掌握智能科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具备科学研究、项目开发、组织管理、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就业方向:计算机已经在各行各业普及应用,学生既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学科的硕士学位,也可以到高校、科研单位和中外企业的研究中心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到中外企业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和计算机工程的研发工作,还可以在政府部门、教育机构、信息中心、数据中心及企业的技术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教学、系统开发、项目管理、信息处理、技术管理、测试与维护和应用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