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专业介绍

历史学院 2025版更新

历史学院   010-68902312      

(一)学院简介

历史学院成立于2007年,前身是1954年创建的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由著名历史学家宁可先生、戚国淦先生、谢承仁先生、齐世荣先生等第一代教师创建。七十年来,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持续提高。历史学院是首都师范大学唯一拥有三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三个博士后流动站的院系,拥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教材建设奖、国家级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已经建设成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平的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研究重镇,是具有鲜明个性教风学风的研究型学院。根据2017年发布的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我院世界史为A-,中国史为B+,考古学为B-级,学科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能力突出。拥有一支高职称、高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专任教师75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24人。教师队伍中,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高层次人才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各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教育部“拓金计划”课程1门。编写“马工程”教材5部,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国家教材建设奖获奖教材3部,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2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

学院国际交流发展迅速,已与法国巴黎高师、英国爱丁堡大学、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英国伯明翰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伊阿华州立大学、日本东北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国学院大学、日本中央大学、日本新澙大学等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每年派学生赴外留学、访学。

办学七十年来,学院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数千名,既有党政高级干部,又有大批高校专家学者和中学历史教师。在校本科生屡获市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2007-2024年,被推荐免试读硕士研究生的本科生毕业生,大部分被“双一流”高校录取。    


专业:教育部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选拔班);

学制:4年;授予  历史学学士 学位

1.专业简介     

2020年获批设立的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是全国17家历史学基地之一。培养具有强烈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深厚理论素养、扎实史学知识、开阔国际视野,中西汇通,能够勇攀国际史学高峰的青年人才。

入学后有科学化、多阶段动态调整机制,实施大类培养和专业培养相结合,设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个方向。

2.核心课程

大类教育课程:史学基础与规范、名师导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考古学通论、史学概论

专业选修课程:中国古代史通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西方古典文明(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敦煌学概论、全球史导论、考古学理论与实践。

3.专业特色

根据学生特点打造差异化培养方案,建立人才成长档案,实现一人一培养方案;建立特色课程体系,开设国际课程,实现学术大师引领;全面落实学分制,认可跨院、跨校和跨国课程;全面落实“一对一导师制”,重视学术创新能力;实施国际化战略和完备的学术实践体系。

4.就业方向

主要发展方向:继续攻读国内、国际名校研究生。还可选择就业于各级各类政府机构、文化企事业单位(如博物馆、出版社、报社、杂志社、文化公司)以及中等教育单位等。

主要升学高校: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    


专业:历史学(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学制: 4年;授予  历史学学士  学位

1.专业简介  

1994年成为教育部首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配备全国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北京市级高水平教师团队。主要培养高水平的历史专业科研与教学人才。设置专门的培养方案,在部分省市统一招生。强调学术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培育,学生以攻读硕士研究生为学习目标。

2.核心课程       

采取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形成以通史、断代史、专门史为基础的完整课程体系。以中国史为主要培养方向。

专业必修课:包括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中国古代史通论、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史学概论、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专业英语阅读等。

专业选修课:包括断代史、政治制度史、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社会史、北京史、历史地理、以及各类历史文献简牍研习等中国史系列课程。

三大系列课程:另设世界史、考古学与博物馆学、文化遗产三大系列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

3.专业特色   

经过三十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重点围绕导师制、读书报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科研立项、专业实践、学术交流等培养环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使其具备扎实的历史学功底和较高学科素养,并掌握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依托历史学院三个一级学科的优势平台,为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科研和师资基础。

已培养出大批优秀毕业生进入国内双一流高校、科研院所或国外名校继续深造,始终保持较高的升学率。

4.就业方向

学生推荐免试或考取研究生,进入国内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继续深造;或出国留学;还可选择就业于各级各类政府机构、文化企事业单位(如博物馆、出版社、报社、杂志社、文化公司) 以及中等教育单位。

近年就业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字节跳动等。


主要升学高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伯明翰大学等。    


专业: 世界史(外语双学士学位项目);

学制: 4 年;授予 历史学、文学双学士 学位

1.专业简介     

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021年获批为“北京市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本专业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市级品牌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实力雄厚,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

依托历史学院与外国语学院强劲的综合实力,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具有世界史专业特长与双外语能力、扎实的理论基础、深厚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2.核心课程        

历史学基础类: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西方史学发展历程、世界史工具书与数据库、世界史文献选读(英文)

历史学拓展类:国际关系史、全球史、世界历史要籍选读(双语)、国别史专题课


工具语言类:初、中、高级外语(德语、日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英语),古希腊语、拉丁语

3.专业特色    

跨专业联合培养历史学与外国语言复合型人才,办学质量全国名列前茅。学生掌握历史学、外国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成为世界史专业、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优质生源。

授予历史学和文学双学士学位。毕业生具备跨专业考研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优势,可继续攻读世界史、国别区域学、相应外语或其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也可以选择国际交流、外交事务、国际贸易、新闻出版、影视传媒、文化旅游、基础教育、社会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工作。

4.就业方向

毕业生发展方向:毕业生保送或考取国内双一流院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或者进入英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际名校继续深造。

近年就业单位:政府外事服务办公室、中信出版集团、中国日报社等。

主要升学高校:爱丁堡大学、伦敦国王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


专业: 历史学(师范) ;

学制: 4 年;授予  历史学学士   学位

1.专业简介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在中学历史教学法、中学历史教育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诸方面具有广泛影响。主要培养健全发展、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先进的历史学科教育理念和专业特长、能够胜任中学历史教育的基础教育工作者。现行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统编初高中历史教材,均由历史学院教师领衔修订或主编。

2.核心课程      

基础课程: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系列、历史要籍选读、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及跨学科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历史教育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技能、现代教育技术等;

实践类课程: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学术实践等。

3.专业特色   

首批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北京市品牌专业、北京市一流专业。2013年历史学院自主设置国内首个历史教育学博士点。

晏绍祥教学团队和姚百慧教学团队代表着历史教育教学的前沿发展趋势;课程体系包含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考古学科和教育学等多学科,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重视实践体系的完善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已建成29家校外实习基地,聘任42名校外指导教师;举办多类型多层次的学术研讨会,重视学科竞赛和科研立项指导,提升学生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

4.就业方向

到北京市基础教育系统从事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工作,也可报考我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或北京市全日制教育硕士。

近年就业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北京市第三中学、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北京市第一五六中学、北京市回民学校、北京市鲁迅中学、北京市铁路第二中学、北京市育才学校、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等。     


专业: 历史学(师范,地理科学师范双学士学位项目) ;

学制:  4 年;授予   历史学、地理学双学士  学位

1.专业简介    

由历史学院历史学(师范)专业和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共同培养。

本项目主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高尚师德和国际视野,兼备历史学和地理科学基本理论与知识素养,实践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中学教师及管理型人才。

可报考本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或北京市全日制教育硕士;主要从事历史类、地理类基础教育系统的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

2.核心课程        

基础课程: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系列、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地图学、地质学、地貌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跨学科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历史教育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技能、地理教育概论、中学地理教材分析、中学地理教学技能训练、地理课堂活动设计等。

实践类课程:学术讲座、历史-地理跨学科综合实践、区域历史地理实习、历史-地理教育见习和实习等。

3.专业特色    

首批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北京市品牌专业、北京市一流专业。2013年历史学院自主设置国内首个历史教育学博士点。

晏绍祥教学团队和姚百慧教学团队代表着历史教育教学的前沿发展趋势;课程体系包含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考古学科和教育学等多学科,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重视实践体系的完善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已建成29家校外实习基地,聘任42名校外指导教师;举办多类型多层次的学术研讨会,重视学科竞赛和科研立项指导,提升学生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

4.就业方向

到北京市基础教育系统从事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也可考取我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或北京市全日制教育硕士。     


专业:    文化遗产      ;

学制:  4  年;授予    历史学学士    学位

1.专业简介      

教育部审批的全国首家特设专业、教育部“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通过文化遗产、考古学、博物馆等相关课程的教育与实习,培养熟悉文化遗产核心理念、具备文化遗产系列基础知识、了解国际及国内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掌握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具备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一技之长的复合型人才。

2.核心课程         

专业必修课包括:文化遗产学概论、考古学导论、博物馆学概论、北京史、文化遗产法规与政策、文化遗产保护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世界文化遗产:价值认知与保护管理、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北京文化遗产概论、博物馆展览设计、博物馆藏品管理与保护,以及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考古学系列课程等。

3.专业特色    

本专业以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为核心内容和特定教育方向;注重北京文化遗产实践特色,具有多学科、跨专业、交叉性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凸显复合型、技艺型和应用性特色,注重实地调研与保护理论结合。

4.就业方向

推免、考取研究生或出国留学,到国家、北京市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如博物馆、图书馆、电视台、出版社、文物局、文化和旅游局、报社等) 工作;到文化创意、艺术品拍卖等公共和私人机构工作。

近年就业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国家图书馆、北京市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人民政府、北京市石景山区文物研究所、西藏自治区芒康县如美镇文化服务中心、甘肃省陇西县文化馆等。

主要升学高校: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伦敦国王学院、意大利柏多瓦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英国华威大学、英国杜伦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     


专业:    考古学      ;

学制:  4  年;授予    历史学学士    学位

1.专业简介      

教育部“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一定历史学、考古学、文化遗产学、博物馆学等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国家和地方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法规,能从事考古调查与发掘、文物修复与保护、文化遗产规划和保护、博物馆学研究与实践、文物及公共文化管理等方面的科研与实践、管理与服务的综合型人才。

2.核心课程       

专业必修课: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考古学导论、中国考古学系列课(史前考古学、夏商周考古学、汉唐考古学、宋元考古学)、博物馆学概论、文化遗产学概论、科技考古学概论、田野考古学、考古技术等;

专业选修课:古文字学、世界考古学概论、考古遗址的保护与管理、博物馆展览设计、中国古建筑考古、中国古代陶瓷器、佛教考古、环境考古学等。

3.专业特色 

属于文、理交叉学科,培养的学生口径宽,素质全面,适应力强,发展空间大。

立足田野考古,从事考古发掘与综合研究,开展考古遗产阐释与研究、展示与规划、保护与利用等研究,兼具理论与实践,具有宽视野、多学科、复合型特点。

4.就业方向

推免、考取研究生或出国留学;各级、各类考古文博单位就业;海关、公安等部门中与本专业相关的公务员职位;学校、出版社、报纸、电台、电视台以及其它文化教育与传播单位等。

近年就业单位: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北京文物进出境鉴定所、正阳门管理处、中国园林博物馆北京筹备办公室等。

主要升学高校: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郑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英国杜伦大学等。     


专业:    考古学(地理信息科学双学士学位项目)      ;

学制:  4  年;授予    历史学、地理学双学士    学位

1.专业简介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一定历史学、考古学、地理信息科学、文化遗产学、博物馆学等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国家和地方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法规,能从事考古调查与发掘、地理空间信息理论与技术、文物修复与保护、文化遗产规划和保护、博物馆学研究与实践、文物及公共文化管理等方面的科研与实践、管理与服务的综合型人才。

2.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包括考古学、地理信息科学、通史、博物馆学、文化遗产学等几大模块,必修课包括地理信息科学、中国考古学等专业基础课程,选修课包括科技考古学概论、GIS应用开发、考古地理信息等专业选修课程,还包括田野考古实践、区域地理综合实习等核心实践环节。

专业基础课: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考古学导论、中国考古学系列、博物馆学概论、文化遗产学概论、田野考古学、考古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遥感原理与方法、地图学、GIS空间分析、遥感考古、考古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环境考古学导论、空间数据采集与管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等。

3.专业特色 

属于文、理交叉学科,培养的学生口径宽,素质全面,适应力强,发展空间大。

主要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优良的史学基础与人文素养,融汇地理空间系统思维和人地环境协调发展观,掌握扎实的考古学、地理信息科学等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研究方法,具备考古与地理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综合实践能力,熟悉国家和地方相关文物政策和法规,具有国际前沿视野的历史与考古、遗产保护与博物馆类综合性研究与实践并举型人才。

4.就业方向

推免、考取研究生或出国留学,各级、各类考古文博单位就业;海关、公安等部门中与本专业相关的公务员职位;学校、出版社、报纸、电台、电视台以及其它文化教育与传播单位等。     


专业:历史学(书法学双学士双学位项目)

学制: 4 年;授予  历史学、书法学学士学位

1.专业简介   

本专业是由历史学院与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集中全校优势学科资源打造、具有首都师范大学特色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致力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培养兼具家国情怀、高尚人格、国际视野、深厚素养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为大中小学、科研院所、政府机关、文博单位、创意企业等多领域输送高水平综合人才。

2.核心课程          

历史学基础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史学概论等。

书法学基础课程:中国书法史、书法理论、书写实践、书法文献、书法文化等。

实践类课程:学术讲座、学术与艺术实践、中期作品展、毕业作品展等。

3.专业特色  

作为国内首个历史学与书法学深度交叉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通过构建“历史文献学+书法美学”特色课程体系,有机融合知识素养、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形成“书法临摹与史料辨读→图像证史与文本解构→数字人文与艺术传播”三级进阶式培养路径,凸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为导向的多学科、跨专业、交叉性培养特色。

4.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通过推荐免试或选拔考试,进入国内一流高校及科研院所攻读研究生,亦可赴海外高校深造。就业领域涵盖各级政府机构、文化企事业单位(如博物馆、文化馆、出版社、新闻媒体机构、文化传播公司等)及中等教育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