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院 010-68907101、010-68901261
(一)学院简介
首都师范大学已有40多年培养管理人才的历史。1983年8月,经北京市高等教育局批准,北京师范学院管理系成立;2010年6月,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成立。学院现有教师59人,其中专任教师46人,65%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9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学院秉承交叉融合、科学发展的理念,坚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型管理人才为目标,以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与改革为动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管理学院现有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国际经济与贸易、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四个本科专业招生;其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获批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设有公共管理学和国家安全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公共管理(MPA)和国际商务(MIB)两个专业学位硕士点;与数学科学学院合作共建统计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形成了本硕博等多层次办学模式。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大量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大招标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部级基金项目,并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完成了多项横向课题;多次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荣誉。
学院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搭建了公共管理案例库、社会保障仿真实训、国际经济与贸易实务、信息系统开发、企业管理沙盘模拟、电子商务模拟、学生创新与创业等实验实训平台。学院与先后诸多国家机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一批稳定的教学科研、创业实践基地;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知名高校签订合作协议。
学院成立十多年来,培养了各类人才2000余名。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备国际视野,升学和就业状况良好。毕业生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金融机构等从事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协调、社会保障、策划咨询、大数据分析、信息资源管理、科学研究等工作,就业单位专业对口率高,适应性强,广受好评。
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 ;
学制: 四 年;授予 管理学学士 学位
1.专业简介
国家级一流专业:2021年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实践导向:聚焦学生“4项核心能力+5项基本能力+6项专业能力”,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
就业优势:毕业生可进入政府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领域从事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数字治理等工作。
2.核心课程
行政管理类: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西方行政学说史、政治学、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
数字治理类:数字政府导论、计算社会科学、系统性思维
人力资源管理类: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组织行为学、公共部门绩效管理
应急管理类:应急管理概论、应急领导力理论与实践、城市社区管理
3.专业特色
师资优势:教学团队100%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100%拥有博士学位;
学科交叉:聚焦数字政府、超大城市治理、京津冀协同治理及应急管理等前沿领域;教学团队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项荣誉;
实践育人:依托首都优势,组织学生参与冬奥会、服贸会等重大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公共精神以及卓越志愿服务能力的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
培养模式:实行小班制、导师制,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4.就业方向
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公共部门战略规划、公共财政与税收、数字治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应急管理、社区治理等领域的政府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及科研单位。
近年就业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中国民用航空华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软件开发中心、中国海关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京市规划国土委昌平分局第二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所、北京市顺义区空港小学等。
主要升学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
专业: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学制: 四 年;授予 管理学学士 学位
1.专业简介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为北京市“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管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基础,掌握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具备社会保障综合素养与专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毕业生能在政府机关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律法规事务处理、劳动关系协调和社会保障管理与服务等各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
2.核心课程
人力资源类课程: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人才招聘与素质测评、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员工福利管理
社会保障类课程: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险学、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
经济学基础类课程:宏微观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
3.专业特色
(1).根据软科最新排名,本专业位列全国前20名。师资队伍水平高,全部毕业于国内外名校,80%有博士后研究经历,教学科研能力强。毕业生市场需求大,专业应用性强,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
(2).专业依托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和劳动关系管理三大专业模块,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特色。高度契合国家战略需求,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培养并重,专业应用性强,发展潜力大,获得用人单位广泛好评;学生培养质量高、就业面广,不仅能在国家机关、基层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还能在政府、事业单位、基层部门各层级从事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各类社会保障工作;毕业生就业于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为在校生就业提供就业机会和信息。
4.就业方向
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税务、医保、民政、住房和城乡建设等政府部门公务员、公共部门(含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新经济新业态的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经办服务、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与投资、养老服务管理、公立医院医保经办管理、企业劳动关系纠纷与协调处理。
近年就业单位:北京市国家安全局、北京市地方税务局、东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顺义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海淀区街道办事处、海淀区教委、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机械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海南航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京东、美团等平台企业等。
主要升学高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香港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曼彻斯特大学、爱丁堡大学、南安普敦大学等。
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
学制: 四 年;授予 经济学学士 学位
1.专业简介
培养具备扎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基础理论,熟练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基本知识与技能,能在全球化背景下从事国际商务、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及策划咨询工作的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从课程、实践、科研、师资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入手,将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等新兴领域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核心课程
专业基础类:管理学基础、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等
专业核心类: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国际营销、会计学
专业方向类:国际服务与技术贸易、数字经济概论、国际投资
实用技能训练类:经济计量软件、商务英语高级及考级辅导
3.专业特色
师资优势:教学团队100%毕业于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师资队伍具备多元化的学术背景和实践经验;
双语/全英文教学:开设双语教学与全英文教学课程,增强学生国际化视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培养模式:一是采用“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经济学等基础理论的学习,同时强化国际贸易实务、进出口业务实训等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采用“国际化”培养模式,与国内外高校开展交换生项目、联合培养项目,为学生提供海外学习机会,拓展国际视野。
4.就业方向
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商企业、跨国公司、金融系统等从事国际贸易与金融等方面的实务、管理、研究、策划和咨询等工作。
近年就业单位:中粮国际(北京)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行、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棉花协会、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安永华明会计师律师事务所)、北京君华同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台州市分行等。
主要升学高校: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戏剧学院、西南财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杜伦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爱丁堡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
专业: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学制: 四 年;授予 管理学学士 学位
专业简介
本专业为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设立,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管理学与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相关技术、专业知识与技能,具备管理决策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研团队具有学历高、经验丰富、国际化等特点。团队成员均为“北京市大数据人才培训示范基地”的骨干教师;曾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拥有先进的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教学科研实验中心,专业基础设施完备;注重学生实践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已与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浪潮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实践教学与人才合作培养协议。
2.核心课程
经济管理基础: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经济学原理、管理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
计算机技术:Python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
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基础、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分析与挖掘、大数据可视化
大数据应用:数据驱动的管理方法与应用、大数据智能分析理论与方法、大数据计量经济分析、大数据治理
3.专业特色
(1)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大数据人才的需求构建了“模块化、强实践”的培养模式;强调“扎实的数理基础”“熟练的信息技能”及“深厚的管理决策知识”,形成了递进式培养特色;结合公共管理、教育等背景,提升大数据人才的综合素养。
(2)构建了模块化的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课程群和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学科竞赛、课题研究及校外实践有机结合,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4.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教育行业、互联网企业等单位从事数据分析、数据服务、数据治理、智能决策等工作。毕业生也可报考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在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建模、智能决策支持、大模型等方向读研学习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