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专业介绍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2023年5月更新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咨询电话:010-68901384)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始建于1954年的地理专业,2001年7月更名为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我院地理学排名全国前10,入选ESI全球前1%学科。2017年地理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群。2019年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首批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入选“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形成了以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实验室为代表的高水平人才培养平台,以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院士、杰青等为代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以UNESCO Chair、双学位、外培为代表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环境。

2023年,招收地理科学(师范)、旅游管理、地理信息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以及地理科学(师范)(历史学师范双学士学位项目)专业。

学院现有在编教师100人,其中北京市特聘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33人,硕士生导师61人,正副教授7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教授、名誉院长)、俄罗斯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4人。13位中青年教师入选北京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等。多位教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空间局、国际水协会、国家减灾委等国内外重要的学术组织及科学计划中担任专家。先后获批2个北京市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滚动支持)。

学院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有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学3个博士点以及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与工程、旅游管理、旅游管理(专业学位)、土木水利(专业学位),资源与环境(测绘工程方向,专业学位),资源与环境(环境工程方向,专业学位)等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在读博士生112人、学术型硕士348人、专业学位硕士264人。

2013年以来,学院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荷兰特文特大学ITC、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学院等合作,开展本科生、研究生双学位联合培养。2014年以来,地理信息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科学(师范)三个本科专业入选北京市“外培计划”。同时学校有形式多元的各类海外知名高校交流学习项目。目前,已有5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参加国内外联合培养和国际交流项目。

学院每年80%以上的本科生以各种形式参与科研项目,获国家、省部级和校级科研奖励达百余人次。连续两年有毕业生直博保送到清华大学,多名毕业生被宾夕法尼亚大学、伦敦大学学院、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西湖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录取继续深造。近三年,平均深造率达40.37%,多次获评学校就业先进单位。

办学近70年来,学院培养各级各类人才7000余人,分布在首都的地理教育、旅游管理、地理信息、卫星遥感、资源环境、城市规划、应急管理、国防军事等相关行业,成为各单位的骨干。结合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契机,学院将在高水平科研平台、一流师资队伍、国际化培养模式等基础上,不断提升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打造学科特色与优势,进一步提高一流人才培养水平,形成显著的国际影响力与社会贡献力。

地理科学(师范)

四年制本科授理学学士学位

专业简介:专业秉承“厚植基础,激发潜能,完善人格,追求卓越”的育人理念,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地理科学基本理论、教育科学理论和实践技能的综合型人才。专业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拥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践教学丰富,围绕京津冀、联通“晋陕川渝鄂”打造多条野外实习路线,携手重点中学搭建多元教育实习平台;国际国内交流合作丰富,入选北京市“外培计划”,与国外知名高校合作本硕贯通“3+2”项目;与北京师范大学开展“双培计划”联合培养,与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本科生交换培养项目。

专业特色:专业注重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践的有机结合,野外实习包括北京金山地图实习、河北秦皇岛地质地貌实习、河北雾灵山植物土壤地理实习、北京地区人文地理实习以及跨越“北京-山西-陕西-四川-重庆-湖北等省(市)”的区域地理综合实习,同时学院在北京市多所重点中学建立有稳定的教育见习和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专业和教育教学实践平台。与国外知名高校签署有联合培养合作协议,国际化教学程度高。

核心课程: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三大系列:基础课程包括地图学、地球概论、地质学、地貌学、气象学与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中国自然地理、中国经济地理、世界地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原理与方法等;教师教育课程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基础、教育研究概论、地理教育概论、中学地理教材分析、中学地理教学技能训练等;专业实践类课程包括学术讲座、室内专业实验、野外实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

就业方向:在基础教育系统从事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工作,也可以报考本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或北京市全日制教育硕士继续深造。近三年签约率为81.67%,就业率100%。

旅游管理

四年制本科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专业简介:是北京最早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单位之一,具有从本科、MTA、学术型硕士到博士(旅游地理方向)的完整培养体系。本专业师资雄厚,所有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大部分拥有海外学习背景。坚持国际化办学,与国外知名高校开展了“3+1”“2+2”双学位项目合作,展开校际学分互认合作。20%以上的本科毕业生前往美国、英国、荷兰、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留学深造。本专业致力培养掌握管理科学和旅游学的基本理论及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实践开发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专业特色:是国家“双万计划”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注重符合旅游学科特点的职业素养、知识结构及实践技能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其一,与国内知名文旅企业合作,在北京房山、河北北戴河、安徽黄山、江苏南京等地系统开展实习实践活动;其二,与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名校高端对接,实施教学和人才培养国际化;其三,实施小班教学和本科生导师制,确保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培养。

核心课程:管理学、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地理学、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与智慧旅游、旅行社与会展管理、饭店管理、旅游景观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研究方法、人力资源管理、地理学基础、北京历史地理、财务管理、旅游心理学、旅游英语、生态旅游、公共关系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等。

就业方向:就业方向主要为会议展览、旅游规划、在线旅游等旅游企事业单位,同时也面向旅游教育、区域规划、文化产业等研究和管理机构,得到社会及企事业单位的普遍赞誉。

地理信息科学

四年制本科授理学学士学位

专业简介: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简称GIS)是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以及计算机科学融合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可视化并提供决策支持的系统科学。GIS是当今空间信息技术领域发展的最前沿技术学科之一,在自然资源管理、智慧城市规划与管理、应急响应与救灾、国防军事建设等政府科学决策以及交通导航、商业选址与物流规划、社交网络与共享经济大数据分析等社会化应用中得到了深入应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专业特色:首批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北京市品牌专业、北京市一流专业,拥有北京市重点学科和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平台。刘先林院士和宫辉力教授带领的教学团队是国家级优秀中外师资教学团队,“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课程分别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本专业入选北京市高校高水平人才“外培”培养计划,每年招收的“外培计划”学生以“1+2+1”联合培养形式进入美国北伊利诺依大学学习,学生也可申请通过“2+2”联合培养形式进入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知名高校学习,满足学位要求后可获得双学士学位。专业与北京大学开展“双培计划”联合培养。

教学平台:现有8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及“地理科学与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城市环境过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两个国家级教学平台。在多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设有稳定的实习基地,在顺义来广营、鹫峰风景名胜区和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2010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示范基地)建有野外综合实习基地,拥有国内顶尖的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NSS)软硬件设施。

核心课程: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三大系列,计算机科学类(数据结构、数据库、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地理科学类(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学、国土资源学、城市规划等)和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类(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制图、空间分析、遥感图像处理、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

就业方向:主要面向资源环境监测与管理、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测绘、防灾减灾等相关管理、科研单位及公司。近三年,该专业近70%学生选择读研或出国深造,就业单位包括企业(如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公司、航天星图公司、超图软件、北大方正公司等)、科研院所(如中科院地理所、中国测绘科学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铁道部信息技术中心、北京市地质研究所等)和政府部门(如国家应急管理部、北京市环保局等)。

遥感科学与技术

四年制本科授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简介:遥感科学与技术(Remote Sens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RS)是融合了测绘科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运用多种传感器从远距离获取目标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分析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目前已在资源调查、环境保护、灾害监测、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国防建设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专业特色:本专业是教育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北京市一流专业。入选了北京市高校高水平人才“外培”交叉培养计划,“外培”计划学生以“1+2+1”联合培养形式进入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学习,并与多所国际知名高校签有“1+2+1”、“2+2”及“3+2”联合培养协议,学生可申请以联合培养形式进入国外知名大学深造,满足学位要求后可获得双学士学位。已形成了以国际化联合培养方式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多年考研出国率达50%以上。本专业依托国家和省部级多个科研创新平台,长期与行业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合作,建有包括两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内的一流专业教学实验室,拥有国内顶尖的教学与实验条件;在中科院遥感所、中科院地理所、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北京测绘院、北京二十一世纪公司等单位设有稳定的实践实习基地;在大运河流域、鹫峰风景名胜区和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建有稳定的野外综合实习基地。

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分为四大系列,遥感与测量类(遥感原理与方法、遥感图像处理、资源环境遥感、数字摄影测量、测量与GNSS、移动测量技术与方法等)、地理科学类(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生态水文学与遥感应用等)、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类(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GeoAI等)和计算机科学类(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数据结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计算机图形学等)。模块化的实践课程和创新学分满足个性化的培养。

就业方向:本专业主要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备,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遥感及空间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学生发展路径较宽,就业领域稳定清晰。本专业的学生可在城市、农业、水利、交通、地质、国土资源与环境、海洋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就业单位包括知名企业(如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公司、易智瑞公司、超图软件、北大方正公司等)、科研院所(如中科院地理所、中国测绘科学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和政府部门(如国家应急部、北京市环保局等)。

地理科学(师范)(历史学师范双学士学位项目)

四年制本科授双学士学位(理学、历史学)

专业简介:地理科学(师范)(历史学师范双学士学位项目)于2022年获批,基础学制四年,可实行弹性学制,由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和历史学院历史学(师范)专业共同培养。地理科学(师范)与历史学(专业)均设立于1954年首都师范大学建校初期,专业历史悠久,学科实力雄厚,两专业于2020年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秉承“厚植基础,激发潜能,完善人格,追求卓越”的育人理念,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地理科学基本理论、教育科学理论和实践技能的综合型人才;拥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历史学(师范)专业主要培养健全发展、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先进的历史学科教育理念和专业特长、能够胜任中学历史教育的基础教育工作者;专业教授长期担任全国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副理事长、理事长,以及教育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全国基础教育课程资源与教师教育文科工作委员会、中小学教科书审查委员会等多种职务。

专业特色:学生在四年时间里接受通识课程、地理/历史专业必修课、地理/历史专业选修课、地理/历史专业实践课以及地理/历史教育类相关课程的学习。实施主学位和第二学位相结合的方式,即以地理科学专业为主学位,历史学专业为第二学位,既保障学科交叉,也有利于主学位就业。专业实践教学丰富,围绕京津冀、联通“晋陕川渝鄂”打造多条野外实习路线,携手重点中学搭建多元教育实习,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专业和教学实践平台。

核心课程:分为基础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三大类。基础课程包括:地图学、地质学、地貌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系列、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等跨学科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包括地理教育概论、中学地理教材分析、中学地理教学技能训练、地理课堂活动设计、历史教育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技能等。专业实践类课程包括学术讲座、地理-历史跨学科综合实践、区域地理-历史实习、地理-历史教育见习和实习等。

就业方向:主要面向中学、教育研究机构、教育管理机构,从事地理类、历史类基础教育系统的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同时可报考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